学院新闻
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集体约谈会暨2020级学生岗位实习工作推进会议
时间:2022年08月11日    来源:招生就业处      作者:郑祎林      编辑:王权    审核:王晓冰    点击:

8月8日下午,学院在树人楼311会议室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集体约谈会暨2020级学生岗位实习工作推进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武德,党委委员、副院长白旭宁,学院副院长、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建杰,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及各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等参会。会议由张武德主持。

招生就业处负责人通报各系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并对2020级学生岗位实习备案有关事项和要求做了说明和强调。

李建杰对近期访企拓岗及校企合作具体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和建设性意见。他指出,校企合作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专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各系要充分借智借力,切实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产教融合、共同育人为目的,全面提升师资建设、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专业群和重点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校企合作工作的影响力。

白旭宁重点进行就业工作集体约谈,并就开展岗位实习工作做安排、提要求。他在分析2022届就业工作现状、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本次就业集体约谈旨在针对各系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传导压力,强化督查检查,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他从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不同层面和角度,着重讲解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进目标任务落实。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就业工作,从对学院发展负责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从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做好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全员发动、全力以赴推进就业工作;二是要找准工作症结,制定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认清差距、找准原因,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要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服务力度,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挖岗位资源,实行领导“包干制”,为每一位毕业生精准送岗、精准指导、精准帮扶;四是要严守就业工作纪律,严禁触碰红线,严格落实教育部就业“四不准、三不得”工作要求,真实准确地开展就业数据统计工作,坚决杜绝一切就业数据造假行为。白旭宁在充分肯定各教学单位2020级岗位实习工作安排及推进情况的同时,重点就如何做好新冠疫情形势下的岗位实习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甘肃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齐抓共管做好岗位实习工作。要深刻认识岗位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实习工作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落实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阶段要求,形成实习工作的合力和良好氛围。二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考勤考核评价,确保实习质量。要梳理总结、分析研判以前实习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杜绝学生集中实习不安心、自主实习“混日子”走过场等情况,严格杜绝以“放羊”的方式任由学生无序实习、严禁借实习名义损害学院及学生权益并谋取私利。三要细化实习管理措施,提升实习管理水平。各系要成立实习工作组织机构,大力加强实习管理,落实实习预案及工作要求;要落实指导教师、班主任、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实习管理模式;要落实实习备案制度,强化信息技术在实习管理中的应用;要做好实习公示及监督评价,详细列出实习学生清单,做好跟踪管理服务,清楚学生具体情况,做到有备无患;要高度关注实习期间学生的疫情防控安全,加强安全教育、严格实习操作规程,确保实习学生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

会上,经济管理系、艺术教育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围绕本系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深层次原因分析和近期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帮扶措施等作了表态发言,各系主要负责人就2020级学生岗位实习工作进展情况做了汇报。

张武德在总结会议时对就业工作做得好的系和个人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推进就业工作缓慢,效果不理想的教学单位和个人,指出了问题症结和努力方向。他重点就如何抓落实,强调指出:一是提高站位抓落实。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岗位实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教育厅及学院的相关文件精神,严禁触碰底线、红线;二是细化措施抓落实。各系要做好方案、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三是强化管理抓落实。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责任到人,全员参与,做好帮扶台账,为未就业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四是校企同力抓落实。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抓好校企合作,共同做好学生岗位实习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五是科学考核抓落实。完善就业考核制度,科学考核各系就业工作,严禁出现违反就业“四不准、三不得”的情况;六是总结提升抓落实。及时总结得失,提炼经验,做好奖惩,梳理就业典型案例,号召全院学习,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服务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