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时间:2020年10月21日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权    审核:王晓冰    点击: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号)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甘教职成函【2020】22号)文件精神,学院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工作,查找问题,持续改进,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自评报告主要从学院办学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以及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各项指标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10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2015年4月教育部备案,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陇东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市人民政府管理,省教育厅业务指导。

学院校训:明理求真,精工致用;校风:勤学善思,砺炼笃行;教风:修德精业,崇技尚能;学风:博学强技,手脑并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设14个党政管理机构,3个群团组织,9个教学机构和3个教辅机构。开设会计、学前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建筑工程技术、老年服务于管理、石油工程、运动训练等31个高职专业。普通高职在校学生4572人,成人学历教育241人。现有教职工318人,其中专任教师279人。

学院占地257亩(17116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9万平方米,学生公寓3.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2亿元,实验实训设备价值3079.6万元。建成千兆校园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办公管理一体化。馆藏图书20.5万册。

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和高职高专网、中国高校之窗、甘肃省教育厅网站、庆阳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学院坚持“以科研上水平,以科研促教改,以科研带队伍,以科研强实力”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支撑人才创新培养、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取得了一定的科研发展成果。2019年建立科研考核工作的评价体系,出台一系列相关科研制度,从制度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两年来教师各级各类杂志发表专业论文250篇;出版专业教材专著19部;专利转化5项;组织参与教育部、省科技厅、教育厅、社科院、庆阳市科技局等七十多项课题申报工作,其中经管系李剑老师主持的课题项目《商贸流通企业财务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与实施》获结题一等奖。

2019年12月25日,庆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成立大会在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庆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的牵头单位,以联盟的成立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充分提升职业教育的示范效应,带动各职业学校建设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开创庆阳市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二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扶贫专项及其他收入。学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2017年5580.84万元、2018年5940.05万元、2019年7112.43万元。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从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40855元/生、24176元/生、23867元/生。

学院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要求,合理安排使用生均拨款经费,保障学院日常的正常运转及基础能力建设。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学院注重教学条件的改善和育人质量的持续提高,积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学院现在有校内各类实训室47个,拥有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050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45个/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17至2019年分别为2486.60万元、2672.60万元、3079.6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017至2019年分别为17304.00元/生、10914.10元/生、6735.78元/生。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院总占地面积1711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49318.6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6556.10平方米,学生公寓3.83万平方米。目前生均占地面积37.51平方米/生,生均行政用房9.36平方米/生,生均宿舍8.4平方米/生。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致力打造智慧校园。学院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锁定在网络平台搭建和基础设施增添上,紧扣“适用、实用”的原则,以网站建设为核心创设教学管理新平台,以数字设备投入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辅助手段。目前建成有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大大提升了办公和学习效率。

2018年学院对门户网站进行了数据回迁和改版升级,使得栏目设置、内容安排更趋合理,目前,正在逐步完善新增院系和部门的版块架设,探索网络情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最终,要将学校网站打造成融宣传展示、交流互动、管理办公、自主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使之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除此以外还更新了服务器与交换机,完成了千兆校园局域网光纤接入工程,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单体全覆盖,目前有线带宽总出口440兆,每栋单体无线100兆,确保了演示、录播、交互式授课的网络使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建筑工程教学实训楼、机械工程教学实训楼,以及新建的艺术设计工作室、钢琴室、财税综合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艺术设计创新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普通话测试室、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也都投入使用。现有实训室47个,工位数2050个,生均工位数0.3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3个,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时间580学时。

(六)生师比

2019年9月,学院在校生人数共计4572名,专任教师279名,生师比为17.03:1,比国家要求的生师比标准高。

(七)“双师型”教师比例

我院“双师型”教师163人。专任教师279名,“双师型”教师占比58.42%。

(八)课程开设结构

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411”人才培养模式(“4”指前两学年四学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第一个“1”是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形成职业能力,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通过典型工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其在顶岗实习中欠缺的专业知识能得到有效补充);会计专业建立了“理实交替、分段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院校接轨、工学交替、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汽修专业建立了“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着力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目标要求,会计专业构建了“双证融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三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互交互融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以理论知识及分析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形成了富有特色、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2. 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强化教学内涵建设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各专业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积极与上海星级酒店实训基地、庆阳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公司、华拓数码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训”四个模块的课程结构,修订完成了建筑、会计及能源类23门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逐步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充分对接,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考核深度结合。

3. 探索推进考核方式改革,科学评价育人成效

除采用传统笔试方式外,积极探索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如专业课程考核加大实践考核比重,计算机类课程加强过程性考核,思政课注重与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等。在“双证书”的基础上,将部分课程考核与国家等级考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机结合,部分专业课考核将职业资格证的获取作为评价标准。

(九)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现有实训室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3个,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时间580学时。

(十)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截止2019年9月,我院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为零。

(十一)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2018年学院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薪酬为55万,2019年学院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薪酬为54万。

(十二)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截止2019年9月,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为零。

(十三)专业点学生分布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在校生人数

1

建筑工程技术

540301

808

2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600202

98

3

工程造价

540502

46

4

计算机网络技术

610202

268

5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610215

20

6

学前教育

670102

1725

7

艺术设计

650101

54

8

歌舞表演

650203

14

9

运动训练

670401

53

10

钻井技术

520401

43

11

环境工程技术

520804

34

12

石油工程技术

520406

96

13

安全技术与管理

520904

142

14

煤矿开采技术

520501

4

15

酒店管理

640105

168

16

老年服务与管理

690301

139

17

会计

630302

366

18

财务管理

630301

50

19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60702

248

20

机电一体化技术

560301

110

21

工业机器人技术

560309

40

22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560110

46

 

(十四)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近年来,学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我院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院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设学前教育、养老服务与管理、草业工程、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在现有办学经费紧张、办学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院资源配置、提高了学院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效能,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稳步提升。

(十五)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厅高等职业教育精神,改革与创新招生运行机制,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与宣传,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近三年招生情况表

2017年

2018年

2019年(含扩招)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1630

1410

1630

1320

4328

3993

 

(十六)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毕业“双证制”,即毕业时既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2019届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如下表所示:

2019 届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

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获证人数

获证率

建筑工程技术

130

130

100%

计算机网络技术

120

120

100%

艺术设计

21

21

100%

歌舞表演

19

12

63%

运动训练

8

0

0

酒店管理

99

99

100%

会计

235

235

100%

财务管理

39

3

7.7%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04

104

100%

机电一体化技术

64

64

100%

工业机器人技术

27

27

100%

 

(十七)毕业生就业率

学院首届毕业生于2018年毕业,2018、2019、2020三年共计毕业学生2460名。就业率相对稳定,保持在65%至75%之间,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体数据如下表统计: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年份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就业率

无毕业生

84.08%

89.75%

 

(十八)毕业生就业去向

我院学生就业大多数还是选择在省内就业,部分学生在省外就业,其中省内外就业学生占已就业学生比例统计如下: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统计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省内

省外

省内

省外

省内

省外

48.08%

29.67%

72.39%

10.45%

67.57%

5.77%

 

学院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和其他性质单位。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4.88%,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企业,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275人(占75.54%),三资企业10人(占2.75%),国有企业38人(占10.45%)。就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金融业”116人(占31.87%),“建筑业”109人(占29.95%)。就业行业分布特点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 

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6.75%,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企业,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400人(占74.63%),国有企业93人(占17.35%)。 就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金融业”187人(占34.89%),“建筑业”126人(占23.51%),“服务业”133人(占24.81%)。就业行业分布特点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

(十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近三年我院在社会人员培训这项服务中到款额为23700元。

(二十)技术服务到款额

近三年我院累计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为22.23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需加强。“双师型”教师较少,缺乏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实训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未建立,引进高水平人才困难,缺乏领军人才;师资队伍整体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

(二)校企合作需深化。校企合作目前还缺乏政府层面的相关配套制度,特别是石油、煤炭等能源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尚未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

(三)经费投入需加大。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甘政办发【2015】157号),我院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尚未落实,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不相适。因近两年来高职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19年秋季学期高职扩招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使学院办学核心指标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值有了明显的差距。

四、改进措施

根据学院建设目标、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我院将坚持质量立校、内涵建设,以教学诊改工作为抓手,全面部署,重点推进,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学院设置标准和建设规划,学院将争取主管部门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新专业实训室建设。加大馆藏图书的购置,争取政府支持,做好二期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整体素质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进高学历紧缺人才,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实践人才;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我院讲学及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建立校企互动的技术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协同的促进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着力强化办学特色

我院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围绕市场增设专业,根据需要培育人才,设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不断充实实验实训设施。加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