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声
参加2017(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 国际合作峰会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白旭宁      编辑:    审核:    点击:

 

2017年8月12至13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主办,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主题为“国家战略新态势 职业教育新路径”的“2017(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在深圳前海盛大开幕。与会专家对于在“新经济、新技术”背景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制造2025”下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中国工匠”;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现就有关观点感受梳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探索推进新型校企合作工作    

1.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必走之路,自身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时期,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职业院校摆脱困境,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潜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率,有利于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也有利于企业获得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双方创造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2.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政府缺乏制度保障,办学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导致一头热,一头冷,企业积极性不高。对于通用性职业,政府应该投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2)学校解决企业需求不到位,一味地抱怨政府和企业,依赖《校企合作条例》出台,而对于如何实现校企双赢,“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满足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思考的不多。(3)学校自身办学存在不足,为站在企业角度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审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办学没有达到社会认可的程度;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处理不够密切,双方基本还处在联系、沟通的浅层次合作阶段,对于产教融合、现代学体制、内涵建设等深度合作的路径和模式缺乏探索和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地域、行业、人脉、资源的优势。(4)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存在缺位,一些企业受利益驱使,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合作缺乏热情。    

3.校企合作成功的标准    

职业院校办学要有信心,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管平教授认为服务人的问题,育人为核心,他提出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应该建立六大机制:组织机制;对话机制;合作育人机制;合作评价机制;合作共享机制;合作服务机制。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何向荣教授提出校企合作实现四个转型的要求。一是由依赖人际关系向市场契约转变;二是由依赖利益向利益链转变;三是由依赖校企一对一像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四是由依赖微观向依赖宏观转变(即人才培养方案向服务社会转变)。他指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中观、微观层面,后者是宏观层面(城市层面)。校企合作最终要达到产教融合,而非接触。    

管平教授认为校企合作有三个层面。显性层面,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冠名班等;隐形层面,要把企业、社会的需求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国家层面,要贯彻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便是职业标准。学校要按照职业标准训练学生,对于如何安排实习,有三种模式可以参考。一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二是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是学生自找与学校推荐相结合。    

德国“双元制”的前提是学生上学前已经是企业员工,不存在就业难题,只是与我国校企合作的根本区别。中德诺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楚萌认为,双元制并非完美无缺,拿到中国那些事合适的要鉴别。他提出,要让每个系主任接触5个企业,与企业家交朋友。    

围绕“产教融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提升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前瞻性”“强强联合:共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等主题,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观点。诸如,学校定位要清楚,这是前提;学校永远跟不上时代、技术的变化,应找到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学校如果不引入新技术,其发展必然走在产业发展之后。专业设置应符合产业、行业需求,按专业招生不再按学校招生;应按照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办相应的专业,比如不办空乘专业,应办技术含量高的制造类专业,回避过热的专业。苏志刚教授指出,趁本科院校还没醒过来,高职院校要抓紧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应该精细化,而非通才。传统惯性束缚学校发展,学科现状、师资现状、实训条件制约专业建设。    

4.新型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模式    

1)“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会在校企合作中,用一体化的思维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分享利益,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2)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学校为主体,(英国的新学徒制,以企业为主体),本质无区别。要实现校企合作,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有依据;二是从发展规划上,学校既要满足政府、企业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行三段式人才培养,每年应有企业实习,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灵活的实习时间,培养懂技术、会创新的职业人才。    

3)VR,AR,虚拟在现,移动式智能工厂实习仓    

4)创新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融合式校企合作    

5)订单培养,开发标准,合作育人    

6)引企入校,校中厂,厂中校    

5.关于勤工助学    

厦门南洋学院院长鲁加升用30万元办大学,学生规摸达到1万人。就业率达到99%。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就业率?他介绍道:“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为了实现高的就业质量,南洋学院一直秉承着三全政策,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关注学生的就业。校长主攻教育专业,亲自做学生的导师,把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均落到实处;宿舍管理员均是大学毕业生,学生从大一开始,所有较长时间的假期都被介绍进企业实习。根据大学生不劳动、不就业的问题,学校把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教学做融合(学校、企业、学生三元融合)。    

新生入学之初,学校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和兴趣,安排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实践。“勤工助学实习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实习工种很多,如中国电信114校园查询分台话务员、星级酒店服务生、大型超市等。安排这样的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不是说这些孩子家庭经济困难,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实习,了解到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技能。”鲁加升说,“如星级酒店服务生的实习经历,通过在四星或五星级酒店服务生的工作锻炼,学生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职场礼仪、职场着装、职业素养等要求,在未来正式面临就业面试时,他们可以更好的风貌面对面试主考人员。”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我们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定义,就是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所以,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实践经验。”鲁加升介绍说:“南洋的特色教育说到底就是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个学校都在喊的一句口号,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多少?收获多少?却是很少有人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在鲁加升看来,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体育+艺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苏志刚教授认为,打工也是学习。学生在企业中站上两个小时也是学习,从企业中走出去的学生其感受将不一样。    

二、关于适应新技术重构职业教育未来    

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上,几位专家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发展未来”这一主题,畅谈了个人的观点。周跃南教授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为代表,成为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俞仲文指出: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沿,是“云物大智”技术的时代,这个词虽然不能完全概括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技术,但它很形象地表达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的技术。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左右着传统职业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专业定向重新定义的挑战。作为演讲嘉宾首次发表对“新职教”的看法。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所谓最好的时期,是指90年代之后,无论中职和高职都有了快速的成长。现阶段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回答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将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优质的劳动大军的问题。所谓最关键的时期,是因为同现代化主战场的需求比,同我们需要承担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任务比,同今天我们正处在新的技术革命前夜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做的还远远不够。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勇于突破。事实上,今天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无论是世界格局,还是技术背景都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进入本世纪的时候,我们曾经以我们是世界工厂而自豪。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在我们是世界工厂的框架下来设计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的。所谓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中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的反映。但是今天,世界格局变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不再是所谓的世界工厂了。中国本身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和过去以世界工厂的标准要求来要求职业教育,已经完全不同了。职业教育面临着培养规格重新定义的挑战,这是其一;其二,当今,所谓优秀产业大军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再现能力,而且还需要高质量的再创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的伟大转变。因此培养我们的产业大军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改良和应用能力,在今天尤为重要。去年12月,奥巴马政府发表了一个报告,预测未来十年15年有50%的职业会消失。这是因为由于大规模的智能化,原来的一些职业可能在未来几年都会消失,这对今天的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由于“云物大智”技术的介入,劳动的岗位、内容、标准、对体力智力支出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职业教育面临着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的重新定义。综上所述,所以我们称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随着云物大智技术的普及推广,未来的传统岗位将无事可做,代之以的是新的业态和新的岗位。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医生、律师等咨询性工作;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使用会使家庭用车保有量将削减70%,保险公司和4S店将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来定义职业教育?怎么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新职教”应运而生。例如传统专业分类尽管还存在,但边界已经模糊了。它们同“云物大智”技术已经高度嫁接起来了。换句话说,专业离开了云物大智技术就别叫优质和现代。有些课程也必须改变了,如计算机公共课传统内容的学习可以交由学生自学和网络考试来完成,新的计算机公共课的内容就要把电商技术、物联网技术基础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教给学生。让不同专业的同学掌握这三种技术,这是“新职教”公共课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同时新职教还涉及学校定位、培养规格、教学实践基地功能、考核标准、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的提升、创新教育的落实等诸多方面的再思考和重新定义。希望全国的同行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界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以及对中央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大政方针研究不够,对可能带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缺乏敏感性和准备,还是按照原来的理念在按部就班走老路。 理念的落伍是当今举办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最大拦路虎。 有的理论不是说不对,而是不是全对,错在太绝对化了。比如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技能教育”,这种判断至,所以不全对,是因为职业技术教育不光是技能教育,还包括技术教育在内;“职业教育就是跟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育”,也只对了一半,我们不光要对接现在,还要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就是成熟技术规范流程再现”,这也不是全部,还需教给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这些似是而非的理念不纠正,职业教育很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包括校企合作,在我看来,应该有不同的层次。但目前职业教育还处于低层次的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应该是校企双方共建技研中心和创研中心。今后,职业院校应该成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改良、革新的主力军或流程实务再造的主力军,大大提高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只有提出这样的“新职教”理念,才能更好回答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的让职业教育“六个起来”的期待:香、亮、忙、强、活、特起来。但我们对此没有深入研究,还是沿着原来的老思路兜圈子,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低水平重复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对策与出路    

俞仲文教授指出:现在的形势比原来好多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也比原来好多了。中央的财政及各部都把职业教育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点,这是可喜的。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问题首先要从营造优良的职业教育生态环境入手,比如让职业教育如何香起来的环境(政策支持、社会地位、薪资福利待遇),让学生感受到不走学术道路而走职业教育道路一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其次是教育系统内部要彻底根除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深层次的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与不公正,尤其要从财政投入这一源头上体现对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视。再次解决职业教育本身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就全国来说,职业院校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动向、可能出现的结果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还不够。国泰安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出版的《中国职业教育年鉴》很好,今年推出的职业教育与八个产业的发展报告很有启发。只有了解产业的需求、未来的发展,再回过头看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定位其人才培养规格,怎么设计其课程体系、内容,怎么进行学生的培养,这是非常正确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第四,要用改革创新的态度来解决改革创新中的棘手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办法,来吸引社会力量加入职业技术教育行列。但是很多人仍然在观望,走得战战兢兢。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让社会力量能够踊跃介入职业教育的机制与政策环境。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从早期的辅助教学手段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促使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发展,无论是“电子书包”“智慧教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智能学习终端”等教学实验,对智慧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课堂的核心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互动性更强的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办职教与办学校的常识与定力    

厦门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邬大光围绕“办教育与办学校的常识与定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宏观层面的常识:教育是用钱堆出来的,是用情怀养育出来的,是用文化滋润出来的,是经过历史沉淀出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加受到关注,究竟是培养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一直困扰着大学。“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观,“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的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范围盛行。学校提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微观方面的常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常识,教学计划与课程建设的常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常识,考试中的常识,课堂教学的常识等等。邬大光认为,今天的教育面临尝试短板,这种短板是由于社会进步引发的。    

结合学习和工作实践,本人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解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教育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围绕产业开办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2.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任务,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创造条件、奠定基础。3.职业教育应该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路子,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4.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积极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需要,以质量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要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学院事业发展壮大。5.职业院校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成长和理念更新,切实加强教师这一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训和提升,让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快乐与幸福。6.职业院校应确定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7.职业院校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力争做到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力求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要手脑并用,以练促学,以赛促学。要求师傅是教师,学徒是学生,车间是教室,产品是作品。8.职业院校应着力抓好内涵质量建设,其内涵建设主要涉及校企合作能力,专业建设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内部治理能力,职业培训能力,技能竞赛能力,信息服务能力,质量评价能力。这9种能力需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促进就业导向。9.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品德提升(价值塑造)三者的有机统一。10.职教工作者担负着实现学生职业梦想的重任,要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努力将数理化不够好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要优势的职业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和职业理想。11.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其教育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人才市场的变化、行业企业的变化和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及具体校情,不断探索、完善、确定职业教育运行规律,按照运行规律办学。